返回

家祖左宗棠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54章:新坦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会不喜欢这种钢铁巨兽,但陆军的实际需求又让陆军不可能在重型坦克上花太多的心思,这就让陆军的眼光颇高,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设计能力,而两家机械厂也只能无奈摊手。

    但在中型坦克方面,倒还是有一些能看的设计的,在经过一些测试之后,陆军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,双方回去敲敲打打,又带来了改进之后的产品。

    一型车来自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,空重17.3吨,焊接炮塔,铆接车身,乘员五人,即驾驶员、航向机枪手、炮手、装填手和车长;

    武器为一门48mm长身管炮,以及并列机枪、炮塔顶部机枪、车体航向机枪,共三挺7.5mm机枪;

    悬挂为板簧、独立式,即五个大直径负重轮,转向机构为普通的差速器式;

    动力为一台220匹马力十缸风冷汽油机,六个前进档与二个后退档,理论公路最大时速每小时40公里。

    二型车来自绥远重型机械厂,绥远重型机械厂是个小厂,规模不大,主要生产拖拉机,坦克生产的规模与歆记的汉阳拖拉机厂其实差不多,这次能拿出这样的设计,也确实超出了众人的想象。

    二型车空重17.7吨,采用铸造炮塔和铆接车身,乘员同样是五人,外观上,脑袋看起来比较圆;

    武器方面,车上搭载75mm短身管炮,也一样搭载了三挺机枪;

    悬挂为平衡式悬挂,两个负重轮一组,一边三组,值得一提的是,它的换挡机构还可以选配气动辅助设备,操纵时会很省力,但是维护、检修工作要麻烦很多;

    动力方面没什么特殊的,同样是220匹马力汽油机,都是南京第二重型机械厂的产品。

    相比于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,绥远重型机械厂的技术要差一些,没有焊接炮塔的能力,因此绥远厂直接选择铸造炮塔,与绥远钢铁厂一起攻克了铸造技术,整体性能倒还可以。

    这一次的改动主要在装甲和火炮方面,在装甲方面,军器局给出的要求是能在500m的距离上防御37mm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或75mm野战炮的延时高爆弹。

    这方面的设计经修改之后,两家大同小异,陆军比较看好的绥远厂的装甲为车体正面装甲厚24mm,车体侧面24mm,炮塔正面厚28mm,炮塔侧面24mm,炮盾为40mm,车长指挥塔四周均为20mm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设计,陆军方面已经比较满意了,而且绥远厂的布局也做的比较好,不只是纸面战神,放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错的设计了。

    火炮方面,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使用的48mm长身管炮是沈阳陆军兵工厂的产品,与陆军现役的48mm战防炮能够实现弹药通用。

    而绥远重型机械厂的75mm短身管炮干脆就是把75mm山炮。

    陆军对于弹药通用十分重视,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,除了后勤部要骂娘外,工厂调整产线也是需要时间的,这都会影响产能,影响作战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德国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,很容易被忽视的是,他们的很多火炮实际上不能通用,只是口径一样,弹药并不能通用。

    德国人在大战期间搞出了上十种同口径却只能单独生产的炮弹,Pak40反坦克炮用75×714㎜弹药,四号坦克的Kwk40坦克炮用75×495㎜弹药,而豹式坦克的Kwk42坦克炮用75×640㎜弹药……

    75mm山炮很有意思,它的后座行程短,可以节省不少的炮塔内部空间。

    而在威力方面,虽然22倍径的75mm山炮身管短、初速低,但是口径够大,打穿甲弹也能在五百米上击穿25mm的钢板,对付一般的坦克绰绰有余。

    而且,大口径的火炮对付掩体碉堡的效果更好,75mm山炮杀爆弹能装733g梯恩梯,对土木工事的效果确实那可比只能装150g梯恩梯的48mm杀爆弹强多了。

    这次的火炮调整主要是采纳了左念微在前一次试验中提出的思路。

    一切以实战出发,南洋地区的英国人和荷兰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经的装甲部队,现有的火炮能够轻松撬开他们的脑袋,而各种土木工事就要多多了,对付他们可就不能靠那些37mm炮了。.


第354章:新坦克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